服务热线
zhikang161218
胆管癌,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,其早期诊断困难,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,治疗手段有限,预后较差。然而,培米替尼(pemigatinib)的出现,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培米替尼是一种针对胆管癌的靶向治疗药物。胆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,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(FGFR2)基因融合或其他重排较为常见。而培米替尼正是一种针对 FGFR1、2 和 3 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。
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的 FGFR2,阻断 FGFR1-3 的磷酸化和信号传导,进而降低癌细胞系中的细胞活力,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。在具有 FGFR1、FGFR2 或 FGFR3 改变的人类肿瘤的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,培米替尼表现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。
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了培米替尼的良好疗效。例如,在针对既往接受过治疗的 FGFR2 基因融合或非融合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的 FIGHT-202 临床试验中,患者连续 14 天每天一次口服 13.5mg 培米替尼,然后停药 7 天,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。结果显示,客观缓解率(ORR)达到了 36%,其中 2.8%的患者完全缓解,33%的患者部分缓解。共有 24 名(63%)患者的应答持续超过 6 个月,7 名(18%)患者的应答持续超过 12 个月。
不过,使用培米替尼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磷酸盐血症、脱发、腹泻、指甲毒性、疲劳、消化不良、恶心、便秘、口腔炎、干眼症、口干、食欲不振、呕吐、关节痛、腹痛、低磷血症、背痛和皮肤干燥等。
在使用培米替尼时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。首先,在开始治疗前,应确认患者存在 FGFR2 融合或重排。推荐剂量为连续 1 天每天口服 13.5mg,连续 14 天,然后在 21 天周期内停药 7 天,继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接受的毒性。需整片吞服,可带或不带食物。
治疗期间还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。应避免与强和中度 CYP3A 诱导剂同时使用;若无法避免与强效和中度 CYP3A 抑制剂同时使用,则需减少培米替尼的剂量。
另外,培米替尼存在一定的禁忌和注意事项。它可能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,因此在治疗开始前,治疗的前 6 个月每 2 个月以及此后每 3 个月需进行眼科检查,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,并在任何时候出现紧急视觉症状时及时检查。同时,由于磷酸盐水平升高是该药的药效学作用,还需监测并预防高磷酸盐血症,根据高磷血症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降低剂量或永久终止治疗。此外,该药物具有胚胎-胎儿毒性,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,因此需要告知患者潜在的生殖风险并使用有效的避孕方法。
总体而言,培米替尼作为全球首款胆管癌靶向疗法,为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。然而,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,密切关注身体状况,及时与医生沟通,以便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,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影响。同时,医学研究仍在不断进展,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培米替尼的研究成果,以及更多创新药物的出现,为胆管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突破。